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师风» 师德楷模
师者,人之模范也

发布单位:人力资源处   发布时间:2019-09-23


——环境科学研究所郭玉晶教授


郭玉晶,女,汉族,九三学社社员,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迄今为止,郭玉晶老师已在教育和科技战线辛勤耕耘了18年。郭老师思想政治方向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热爱教学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忠于职守,因材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积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严以律己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郭玉晶老师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认识到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自己业务能力首先必须过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不仅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努力站在学科的前沿。

在教学方面:郭玉晶老师主讲本科生《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及研究生《现代电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等课程。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找出重点、难点,并把各个知识点列出来按重要程度排列,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同时,她还经常和有经验的教师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上课效果。此外,除了准备课本上要求的内容外,还尽量讲一些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以及自己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认真批改作业,在实验课堂上,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对学生认真负责,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积极努力创新。近平主席曾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到“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郭玉晶老师认为要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创新性思考和长远规划,更多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她主要从事的是电分析化学的研究,电分析化学是传统学科,如何使老学科焕发新活力,需要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力、开辟新方向、赋予新内容,找到突破口,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电化学的核心是在电极部分,在早期,用的电极材料是汞,由于有很大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8O年代,固体电极金、银、铂的出现,既避免了汞的毒性,提高检测的选择性、灵敏度。到21世纪,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渗透到不同学科,带动许多研究领域和热点不断涌现,从而出现了纳米电化学方法。从电分析化学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要善于发现问题,敏锐地抓住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不断创新。郭玉晶老师是2001年从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山西大学工作。刚开始主要是利用汞电极检测废水中的染料,农药残留等,在这个领域发表近十篇论文,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是有局限性,比如汞的毒性,灵敏度等方面有欠缺。面对这个问题,郭老师调整方法,紧跟前沿,和纳米材料结合。但在材料合成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基础,就需要进一步深造。2009年,郭玉晶老师有幸申请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师从著名的电分析化学家汪尔康院士和董绍俊院士,在他们的纳米电化学课题组。平台很好,但是没有思想也不能创新,也不会有人设计好方案让你做,怎么办?郭老师先从文献入手,订阅了一些和纳米材料及电化学领域相关的高水平期刊,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第一个事情就是浏览这些刚出来论文的题目和摘要,立足前沿文献,多次摸索、思考。虚心请教,多与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交流,开始了纳米材料方面的合成工作。面对众多的纳米材料,又想和以前的工作相结合,如何来选择?还是有一定的困惑和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阅读和实验室的探索,发现石墨烯是一种非常好的电极材料,具有极高的电导率,结合自己以前的工作,做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在美国化学会的期刊ACS Nano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影响因子13.7,这两篇均被列为ESI 1% 高引用率文章。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所以,科技是全球化的,眼界也要全球化,思想要开放,封闭的体系是不行的。平时要多积累,多看高水平的文献,这样才能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方向,促进自己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创新。

二、面向国家需求。科技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协同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两大难题。大量的高毒性污染物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发展快速、方便、高灵敏和选择性的疾病标记物及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郭玉晶老师瞄准这两大难题,从解决环境和疾病等人类生存的重点问题考虑,利用新材料、采用新的分析策略,实现对疾病标记物、环境污染物、药物等的高灵敏检测。克服传统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成本高的缺点,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研究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物检测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国家与地方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将会在增进人类健康、环境保护、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计划与企业、医院等机构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因此,科学研究要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不断的坚持与努力。回顾走过的路,虽然较为曲折,但也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郭玉晶老师是199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期间学习了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2001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期间,学会了做简单的研究、写中文文章。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山西大学就职,在潘景浩老师课题组,跟上潘老师,学会了如何发表SCI论文,也继续上了博士。博士毕业后,觉得现有的知识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急需要吸取新的知识体系,就想着进一步深造。后来申请到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院士和董绍俊院士课题组,一年多的博士后生涯让她学会了如何做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发表更高档次的SCI论文。当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瓶颈。面对这些困难,能够做到勤于思考,虚心请教,分析问题存在的因素,然后再分别解决,各个击破。当越过这些坎以后,较好的实验结果后,会有种无法言表的喜悦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使我们真正把研究当作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够坚持下来,这样才能在科研上走得更远、更高。郭老师认为这十多年研究经历和积累,首先是得益于各导师及其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帮助,然后是自己的不断坚持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已在SCI源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Top 1区论文20余篇,其中ESI 1% 高引用率文章2篇,单篇引用率已超过400次。获国家基金3项,2008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荣获山西省青年科研专家称号;2012年获山西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突出贡献奖;2013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4年荣获山西大学 “五四” 青年奖章;2016年入选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2019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郭老师认为自己的研究与国内、国际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所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发展。未来几年,研究团队更要为实现高性能电化学传感器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争取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关爱学生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其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差异,分析其基础差异和培养潜力的差异。对于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刚刚接触科研活动的本科生,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科研兴趣,主要是给他们一些较为容易且有趣味的课题,使他们容易入门,提高研究兴趣。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结合郭老师研究领域,给他们一个方向,确定方向后,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多看高水平的英文文献,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在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带领着学生们一起阅读文献,每周开一次组会。在组会当中,所有的学生会将自己近期的实验进展,阅读的文献,进行汇报,并对研究方案进行初步判断,只要原理上通过,郭老师就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尝试,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化学和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技能很重要,每个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培训其掌握有可能用到的所有仪器,掌握操作规范,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另外,郭老师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除了会做研究、写论文以外,还能将自己的实验成果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在每周的组会当中,郭老师让学生们制作PPT进行汇报,积极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正是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的演讲水平不断提升,PPT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经常派出学生参加学术会议,锻炼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许多人面前能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最后,需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期间英文写作方面训练较少或者没有,写出的文章与发表要求相差甚远,郭老师一遍又一遍的为学生们修改论文,从文章结构-语句到格式、标点符号,都要进行修改,直至发表。就是在这一遍遍的修改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图水平等都得到很大提升,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毅力,每个学生论文的成功发表,郭老师总是由衷的为他们高兴。“每天进步一点点”是郭老师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她要求学生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念,每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情,关注社会需要,将课题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享受研究的过程,以后的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

尽力创造条件,争取机会推荐学生在国内知名院校学习或出国交流学习,并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们做学术报告,努力使我们的科研工作与国际接轨。目前,已于北大、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煤化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多所知名院校有长期合作研究,通过派出学生去这些知名院所学习,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彭秀英博士到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课题组联合培养1年;张红芬博士去中科院煤化所覃勇教授课题组联合培养2年;刘志广博士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Bizzotto Dan 教授课题组学习1年;张国娟博士去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于化忠教授课题组学习3个月;陈一红同学去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课题组学习2个月。在郭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取得各种奖励。

郭老师为人宽厚、大度,能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科研环境。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及时给予帮助。思想上经常开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课题组学生都积极向上,阳光健康,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出色,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和奖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使郭老师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郭老师认为以后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以身作则,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继续努力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学生。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责尽力,为推进山西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我省的转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