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了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文件之一《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该准则着眼于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充分尊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基本规范。总体来看,该准则体现了宏观方向与微观要求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划定底线相结合、导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标准。
具体来看,该准则在总结导师指导研究生实践中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导师指导工作的要求,完善了导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同时划出严格的行为底线,引导教师自警自律,促进导学关系健康发展,为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新文件中的“八条准则”从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全过程出发,对导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规范作出总体要求和具体规范,不仅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根本遵循。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不仅体现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上,而且更体现在导师对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养成上。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规模也日益壮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须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这一核心主线,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出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职业规范相关制度规定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5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共有各类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平均每家培养单位约有540名研究生导师,大约每6名硕士生和每4名博士生各拥有1名导师。在我国170多万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导师这一群体占比超过1/4。可以说,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育人成效。
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我国国家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个别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不严格,甚至出现一些师德师风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个别导师对自身承担的育人角色和使命担当认识不深刻,或者出现认识偏差所导致。这进一步凸显了加强研究生导师基本规范建设,不断增强研究生导师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从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来看,承担多重角色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特征。美国研究生院长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研究生导师承担着至少六种角色:学术指导角色、精神支柱角色、生活导师角色、师傅角色、经费资助角色、人格楷模角色。在承担多重角色的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可能也伴随着角色认知与角色冲突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角色认知、角色定位、基本规范和使命担当方面的专门化制度建设和培训工作。
从根本上而言,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角色中,对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要求是基本底线,而导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等更是题中之义。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育人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在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对研究生导师实践性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通过实施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导师培训、激励和考核等举措,切实增强导师的使命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信任的时代重任和使命。研究生导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更应从引导研究生树立远大志向和践行远大抱负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角色和使命担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的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有赖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作为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7日02版)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人力资源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传真):0351-7010277 电子信箱:sxdxr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