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师是一种理想,承载千百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对教育的渴望。
教师是一种力量,积蓄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追逐理想实现价值的拼搏。
教师是一种光荣,饱含着亿万人民发自内心的敬仰、爱戴与感激。
2022年,有12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他们是教师群体的代表,高举着理想的明灯,照亮你我,更照亮民族的未来。
教育之灯,照亮上学路
“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的日记里,写着陶行知的这句话。接着他写道:“我甘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
时间回到1981年,即将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现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的杨瑞清主动请缨,到艰苦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
“你傻呀!”亲戚朋友劝告杨瑞清。但他意志坚定,来到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五里小学,眼前只见“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
同是农村出身的杨瑞清深知他们不笨,而是学习条件差。有学生在家干活不来上课,杨瑞清每天放学后就到学生家里一边帮忙,一边教课。
很快,“五里小学来了一位好老师”的事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很感动,自愿集资帮助五里小学异地新建。
为了让乡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杨瑞清开设行知实验班,践行“赏识教育”;创建行知基地,开发学农活动课程;带领教师开发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
41年坚守,“傻瓜”将一所村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教育集团,走出乡村教育的“逆袭”路。
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也在乡间行走了30年。
面对叛逆学生,他悉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发扬;他和家长一起干农活,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在学生面前,他又是给他们熬热奶茶的亲人……
安文军创办乡村少年宫,足球社团等10多个社团让西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有七彩的梦想。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之源。
这句话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身上,再合适不过。35年来,周美琴将特殊儿童紧紧牵在身边,抱在怀里,哪怕挨了巴掌拳头,她也与孩子心贴着心。
她有大爱,她更有魄力。“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周美琴为集听障、智障、脑瘫孩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的道路。
她引进十几位专职治疗师对学生“一对一”训练,在学校配备全国一流的康复条件,创新授课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历时十年探索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捧回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南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孙怡传递爱,也传递着爱的能力。
作为学前教育骨干力量,孙怡响应号召,奔赴南疆挂职支教。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孙怡利用放假时间组织全体教师集中进行园本培训;为了实现“家园共育”,孙怡组织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
信仰之灯,照亮人生路
3年来,“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让湖南省广大中小学生由“追明星”转为“追名师”,由“追网红”转为“追网课”。
这堂课的总班主任是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创办新型网络思政大课“我是接班人”。当时已是长沙市十大魅力教师、有着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的郭晓芳被选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
但这堂课没有既定教材,郭晓芳请来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名师大家,授课内容天文地理、经济社会无所不包。这背后,是郭晓芳一头扎进书海里,涉猎各学科知识;是她跋山涉水的真诚,打动每一位受邀嘉宾。
“没想到思政课这么好看!”“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郭晓芳的课辐射全国,1000余万名学生收看,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燃起无数信仰之炬。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位“擦星星”的好教师。
2016年8月,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首批“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中的一员,进藏支教。3年期满后,她申请继续留藏工作。
当地的孩子能歌善舞,为了让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看到更广阔的天地,马丹创建了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队。顶烈日、战寒风,她带着这群孩子练基本功,跳民族舞。2018年7月,这支队伍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摘得桂冠。
而这份成绩远比不上学生的变化。“老师,原来高铁这么快啊!”“老师,飞机可以飞得好高啊!”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在发光。
马丹以自己为火种,点燃雪域高原的希望之星。
“不要迷茫和失望,这里将是你梦想启航的地方。”每年新生入学,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都为学生定下“以技立身”的志向。
李粉霞带领团队,寻求校企合作之路,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实境化、企业化、生产化的校内实训工厂;形成“社团传、导师帮、师傅带、大赛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
毕业生中获全国技术能手27人、全国冠军1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学生们因职业教育展现人生光彩。
有的信仰,闪耀在无垠的学海。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用哲学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有理讲理”是孙正聿的教育理念。然而为了“有”和“讲”,他行走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道路。
“想到一个问题,因为要睡觉就不想了吗?写一篇文章,因为要放暑假,你就不写了吗?”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苦读”和“笨想”成就了艺术般的哲思,让更多的人愿意推开哲学之门。
他著作等身,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他提出了“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推进了当代中国哲学观念变革,引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他树立了“为人为学、其道一也”的师德师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专业人才,持续影响着当代中国哲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
民族之灯,照亮复兴路
这里有旱,这里流汗。
怀抱“荒漠变绿洲”的心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一干就是30多年。
甘肃石羊河流域印满了康绍忠的脚印。他在这里建立实验站,与团队一起研究主要农作物和防风固沙植物耗水规律,在全流域推广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汗水化作“奇迹”——石羊河流域下游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民勤县青土湖再现“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景象。
康绍忠心里装着群众,想着将来,创建15所农民田间节水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入村入户宣传节水节肥技术,举办培训班,开展农技科普服务……在大西北浇灌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希望。
汪洋大海,是他的战场。
上世纪50年代,杨士莪从苏联学成回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
“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就是最大的爱国。”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士莪深知水声学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场,他们师生是驰骋于此的“国家队”。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他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我们的后浪,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杨士莪许下90岁生日愿望。
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是他们不改的初心。
深山里,高原上,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带来健康的宝藏。她首创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模式改革,组建了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等健康服务。
如今,这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老百姓最质朴的愿望。
38年里,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杨明生数次拒绝发达地区的高薪聘请,长期坚守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我必须坚守在家乡,这关乎我是背着钱袋子还是情感包袱过完后半生的问题。”
他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将德育放在统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他是教育科研的引领者,发表的600余篇论文记录着他对教育的思考;他是教育改革的实干家,把学校打造成为“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
在杨明生的带领下,曾经生源外流严重的霍邱一中成为当地的金招牌。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命力。
他们的足迹,是教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
他们的心血,是民族复兴最赤诚的底气。
师者擎灯,我们看见伟大祖国光明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07日 01版)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人力资源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传真):0351-7010277 电子信箱:sxdxr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