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
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

发布单位:人力资源处   发布时间:2019-02-28


张启钱

在日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提出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历史上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之类的千古佳话。“师道尊严”作为尊师重教理念在道德层面的集中表达,不仅是对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是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尊崇,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师道尊严”一词出自《礼记·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道,指师者所承载之道;师德,指为师的德性与德行。“道”与“德”合成一个词为“道德”,二者本来也有分别。道无言无形,却承载一切,只能用思维意识去感知;德昭示道,有德的人顺应道,按自然、社会、人生需要去做人、做事。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应该是“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不讲“师道”,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师道”必须尊贵、庄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有爱有敬、尊重人性、严谨为学,我们的民族信仰体系才能牢固树立起来。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痴心教师”张心芸,扎根山区教学21载,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苗乡挑夫教师”周宏军,用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时代楷模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如今社会格外重视教育,教师更是被寄予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文化遭到了一定冲击,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师道尊严”不再被重视。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职业的“去魅化”导致教师专业权威不断被解构,教师职业声望有所下降。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对民族信仰的树立至关重要,如何重振“师道尊严”就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严师”内涵丰富,不仅是指严厉的老师,更是有尊严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教师知善恶、明是非、能担当、有格局、有境界。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应注重终身学习,站在知识发展最前沿,在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同时,掌握教书育人规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育人风格,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充分尊重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减少和弱化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做到制度上松绑,精神上“减压”,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现实生活中,需将教师从过度的道德绑架上解脱下来,强化对他们的精神关怀,才能重树师道尊严,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而在凝聚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舞台更广阔、底蕴更深厚、定力更强大。

   (作者:张启钱,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1月30日 02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