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帆
【好校风从哪儿来·专家有话说】
日前,光明日报就师德学风做了系列报道,还发起了“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调查,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看到这么多人关心教师群体,我很高兴。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这个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让教师安心从教是根本之道
高校的功能虽是多元的,但核心是育人,因此,让教师安心从教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之道。安心从教之心来自从业者的一颗安静之心、安然之心和安适之心。因此,只有真正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始终保持心静安宁、淡泊名利,不急功近利,忠于本职工作,自豪并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份。这是教师安心从教的根基。
但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仅靠教师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化保障是安心从教的重要保证。相应的制度设计至少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能让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与职业身份相匹配的生活保障,享有社会尊严,能够从评价机制中得到应有的肯定,并有顺畅的职业发展空间;二是制度安排能有效筛查和惩戒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同时,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是第一职责,不能以科研替代教学,不能鼓励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更不能歧视教学。否则势必造成教师的困惑之心、浮躁之心和矛盾之心,难以安心从教。
既要底线约束,又要完善制度环境
如今,全国已掀起师德建设的热潮,各高校陆续在制度规范中加大了对师德的重视力度,提出了师德败坏零容忍的第一原则。这是一个底线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他们还需要一个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教学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在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师们不得不面对教学和科研之间的两难选择,承受着巨大压力。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力推以企业经营之道来提高科研产出的管理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科研产出,却给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造成了损害。这种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对教学的轻视、忽视,甚至歧视。在科研一边倒的评价机制中,年轻教师主要面临着“非升即走”的科研压力,助长了“轻教学、重科研”的风气,也助长了一些教授不安心教学、过于追求学术名利场各种“头衔”的风气。
事实上,在高校,一门课程的教学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教师不断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度、授课形式的创新性,甚至要精心挑选推荐给学生的每一本阅读书目、每一篇参考文献,才能保障学生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然而,现在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是,一方面教学的时间成本很高,但投入的精力难以充分体现在工作绩效中。基于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核心要求在于科研,而在教学方面,一般只要达到一定量的教学时间,不发生教学事故,就能达到职称申请的基本教学标准。相比科研标准,职称评定中的教学标准相对较低,教学质量方面的考量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
因此,对于不少教师而言,最大的困惑在于,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的老师往往能获得职称晋升,职业发展顺利;而将教学视为主要责任的老师,虽可能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但在平衡教学与科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晋升之路往往比较艰难。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展现出发展优势,但这毕竟无法代表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情况。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现实挤压了希望安心从教教师的上升空间,因此在取舍之间,一些教师会选择能让个人职业得到快速发展的途径,与此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缺乏职业道德、只追求个人名利的教师以投机取巧之机。
让教学和科研融通
毋庸置疑,育人是高校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根本。高校应以教师为本,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应以学习为本。
只有消除高校急功近利的制度安排,才能消除教师的不安和浮躁之心,真正实现安心从教。只有真正形成尊重教师的风气和氛围,社会才能真正尊重知识,人类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因此,高校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师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标准;通过制度,加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融通,鼓励和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并能反映在评价指标之中。
(作者:吴帆,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08版)
版权所有 © 山西大学·人力资源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电话(传真):0351-7010277 电子信箱:sxdxr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