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以德育德 筑梦中国

发布日期:2018-11-09    点击:

——写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钟曜平

又值金秋,我们迎来了和教师节的第34次相约。

这是一个拥有1600多万名成员的光荣群体,这是专属于他们的节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设立教师节,就是当代中国“贵师重傅”的至诚体现!9月10日,这个原本平平常常的日子,自从被确定为教师节,遂一跃成为全民族公共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时间坐标之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师之道,以德为本。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今年教师节的主题,一个“德”字,回应着时代的叩问,寄托着人民的希冀。

德,是衡量教师的永恒圭臬。因为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生命与人的工作,唯有以德育德、立德树人,做学生的“大先生”“引路人”,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师者才不辜负时代使命、职业担当。

(一)

时针拨回4年前。2014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时,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其中,“有道德情操”居于重要地位。

“德者,才之帅也。”在擅长以一字包罗万象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德”字涵盖了人的所有行为标准和精神操守,“有德”“无德”,是评价个人乃至群体的核心标准,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德,则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精神指南和行为准则。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于学生而言,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更是为人的榜样,做事的楷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要以才服人,更要以德服人。教师的一个师德善举,可能让学生感念一生;教师的一个失德言行,可能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在我国,重视师德,自古而然。汉代杨雄有云:“师者,人之模范也。”《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前者强调教师的自我修养,即在各方面都要做世人的楷模,为学生树立求知、为学、做人的榜样;后者强调立德树人,身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教导学生“立世之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师德”比“师业”更重要。

“诲人不倦”,这是孔子眼中的师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眼中的师德;“热爱学生”,这是赞可夫眼中的师德。

无论时代,不分国界,师德都是投射到教师群体身上的光环,更是为师者内心那盏不灭的心灯。

(二)

在太行山上,绵绵峰岭间,李保国奔波在扶贫第一线,他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百姓富起来。

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作为一名植物学家,十几年间,他在雪域高原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

在河南信阳一个小镇,绿之风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正常放学,李芳面对飞驰而来的三轮车,一边大声呼喊着学生们快让开,一边以身挡车快速推开身边最近的4名学生。

……

这些新时代的师德楷模,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对学生深沉似海的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师德的重量。

而中华优秀师德传承至今,更是注入了新内容、新意涵。

新时代的师德,首先是社会公德的集中反映。社会上的公序良俗、道德准则,为师者都应模范遵守与践行,大到爱党爱国,小到爱护公共卫生环境、拾金不昧,都应是为师者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的师德,更是职业道德的时刻彰显。数百万名乡村教师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广大一线教师起早贪黑忙于日常教学工作,包括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不参与有偿补课等,都让我们看到了职业道德在闪光。

新时代的师德,还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持久淬炼。在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之上,为师者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做人、处事、为学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黄大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须知,为师者唯有具备超出常人的道德自觉和个人修养,方能立德树人、成风化人,此所谓“为人师表”。

置身社会道德之阶的高处,于教师而言,既是戒律,也是荣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当下是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书香门第、教师世家更是备受推崇,一人做教师,整个家庭和家族都会因之增光。这是全社会对教师育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教师高尚品德的敬仰。师德,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在新时代,于人民群众而言,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好教育的创造,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努力与奉献,离不开师德的支撑。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这是新时代教师的师德,更是新使命。

(三)

慕课、电子白板、智能教室、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教育云平台……进入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从未如此快速。

高铁、天眼、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人才之渴求从未如此强烈。

如何让教育推动社会发展、让教师撑起教育脊梁,如何让教师具有高尚师德、让师德点亮职业生涯,成为今天我们必须作答的教育之问。

答案在哪里?构筑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培育时代新人,每位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自我修养,还要发挥制度、政策、机制的杠杆作用,让教师向高尚师德看齐,向优秀榜样学习,做到“心中有标杆,行动有遵循”;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在学生内心有困惑时,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离不开正面的宣传教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正向引领。对教师、对教育,应给予应有的尊敬与爱戴,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扎扎实实推行师德教育,认认真真做好师德工作,弘扬尊师重教之传统,助益领悟“教师”这一庄重称谓的厚重含义,自觉维护教师职业的尊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崇德修身,彰显着传统良行之范,遵循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能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生活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教者,乃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乃培养教师之关键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之源头活水。扎实构筑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就有保证,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有保证,教育的明天就有保证。

(四)

师德培养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尊师重教也不仅仅是口头的呼喊,保障教师各项权益更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在这个日益多元的时代,这一切愈发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撑。

落实各项政策,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群体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方能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写入“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这是国家的庄严承诺和行动。

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看来,多年的呼吁终成现实,界定了教师的身份,让教师更加理直气壮,更有信心有底气去教书育人,具有划时代意义。教师得以享有与公职身份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教育投入正在从投资“物”转向投资“人”,这是我们教育投入政策的重要转向。是的,让教师的荷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不再是清贫的代表,这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基础。

教育投入有了保障,教师待遇才有保障。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3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

“这些年,工资涨得很快。”湖南花垣十八洞小学教师吴忠碧的收入从2006年参加工作时的每月815元,到今年,工资收入加上乡村教师津补贴和年底一次性绩效和奖励,年收入可达10万元。在教育投入的链条上,乡村教育的投入正成为国家的大手笔工程。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生活更有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更大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真没想到在退休之际,能收到这么珍贵的礼物。这一切,让我们更加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江苏省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杭红霞说。该校3位退休教师教书育人的故事被刊登在报纸上,工作场景被记录下来并剪辑成了微电影,在校园网上播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教师成为最受人们尊崇的职业,这是人们内心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行动。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表彰活动,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公费教育”,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显著增强……一系列措施正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激励教师潜心立德树人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教育强国作为为政之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真正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五)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潜心立德树人,是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人民教师的终极责任。

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像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陈果那样“一课惊醒梦中人”,像清华大学教授邓俊辉那样接过“新生班主任”的重担,让我们看到,学生需要的好老师,既是引领学生“专业成才”的人,更是引领学生“精神成人”的导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潜心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就是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知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引路人。

周其林、张建华、应彩云等10位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的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教授,有的是基础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有的是学前或特殊教育的辛勤劳作者,他们之所以成为楷模,无一不是因为有教书育人的真本领。潜心立德树人,靠的就是这样有真本领的好老师。

立德树人的真本领,来自育人为本的职业价值观。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等方面坚守道德良知和底线,努力做好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用一言一行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一个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好老师,一个用自己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浸润学生心田的好老师,只有经历长期教育实践的磨炼,才能成长成熟起来。周其林等教书育人楷模的成长之路,印证的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耕耘在绿草地,此生无怨无悔。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党和人民期待着,广大教师更加珍惜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一如既往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出一大批能够让党和人民满意,顺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六)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接续奋斗。

非教无以立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

广大教师不坠青云之志,不改育人之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勤勉工作、无私奉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以德育德,筑梦中国,这是人民教师的宣言。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和着新时代的节拍,让我们再次敲响鼓点,踏上新征程!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0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