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
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们会遇到很多老师。这一路上,老师似灯,师德如光,灯光多一点,被照亮的孩子就多一点;灯光亮一点,被照亮的路途就远一点。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回望过去,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丹心献教育、真情著华章,将教书育人的内涵不断发扬光大。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最美最坚固的建筑,在学校中找;最炫最持久的光芒,在教师中找;最甜最清脆的声音,在校园中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文化,在教育中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照亮一代又一代美好心灵的“灯”。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德为师之本,是这盏灯的光芒。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的青少年将是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将是主力军的教导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教师应当是一盏盏催人向上的明灯,以更大的亮度,照亮孩子、照亮未来。
教师应当点亮信仰之光。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职业信仰;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我们有责任把那一个个真理故事、信仰足印转化为接续前行的精神之源,让学生们知道,除了有自己、有家庭,还有社会、有国家、有世界,除了有梦想,还要有实践、有坚持;要让学生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永葆赤子心,追求真善美,不惧风雨雪。
教师应当点亮文明之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思想活跃,喜欢模仿,可塑性强。学生这种天然的“向师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教师是光彩照人的红烛,既要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殿堂,也要让文明之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授受文明教育。王阳明说:“知之切美处便是行,行之明察处便是知。”知行合一,以身立教,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文明规范,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教育文明。从“小手牵大手”做起,从“我为人人”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文明就在身边。
教师应当点亮智慧之光。《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的世界,必定是充满想象又难以想象的。青少年不能只有考卷和分数,还要有体魄和体能,有诗和远方,有创意和创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要为国家培养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经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用来点燃的火种。要点燃火种,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培养学生超越性的特质,特别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培养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能力,养成创新人格。
教师应当点亮仁爱之光。《老子》有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一个充满大爱的教师,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因势利导,静待花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没有血缘的爱,没有功利的爱,是理智的爱、非求其报的爱。这种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用人格启迪人格,用真心换真情,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尊重之后无往不胜的教育法宝。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各种志愿者,奉献爱心,学生也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当他们走上社会,仁心友爱的火种必将继续传递。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崇高的德行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有爱的教师,一定会带出有爱的学生;有爱的学生,一定会建设出更美的社会。
教师应当点亮时代之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队伍,肩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市民的使命。我们培育的是未来的市民,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是将来这个社会的新主人。儿童青少年也将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在全球工作、生活。教师要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与学科教学改进的要求融合推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要为学生播下更多好思考的种子、不封闭的种子、爱人文的种子、守规则的种子、会分享的种子。
教师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一定要有责任心和诚心。既然选择了教育下一代这个崇高的职业,就应该以神圣的态度去对待这个职业,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为生楷模,将师德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培养一代又一代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少年,用教育之光点亮现在、照亮未来。 (作者系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