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亲切迎接小学一年级新生
游旭群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好教师提出“四有”标准,教师教育必须担负起落实这个目标的神圣使命。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对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深刻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扎实践行教师教育的时代责任。作为师范大学更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敢于作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的人才,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不断迈进。对大学而言,在努力培养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的同时,如何确保坚守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不被新的思潮所影响,努力避免教育的异化,成为必须正视和解答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就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样,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还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掘墓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对于代表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高等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和阐释了教育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贡献,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教师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优秀师资队伍的崇高使命和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事关高等教育能否肩负起教育强国的重任,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行稳致远,而作为教师教育承担主体的师范大学,理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站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立场,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业,在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当今时代的基本现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西部地区的师范类高校而言,多年来已为西部培养了大批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最艰苦的地方撑起一片天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立足新时代,西部师范类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落实培养“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培养造就“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三位一体”式好老师,为振兴西部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发挥应有作用。
学识扎实是好老师的立身之本
人才培养是育人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好老师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有真才实学。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普遍知识、培养学生理性。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生产和传授知识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因此,大学必须把培养具有扎实学识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对于以培养教师为主业的师范大学而言更是如此。而培养扎实学识的人才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防止培养的人才成为梁思成先生所说的“有人文没有技术的‘边缘人’或有技术没有人文的‘空心人’”。
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指出,通和专要精通,但重心在通而不在专。大学教育要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积淀广博知识、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使学生变得更有创造性、包容性和想象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同时,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多元视角审视和看待世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其次要强化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专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最新学术前沿,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让学生走上岗位后,能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好老师。
情怀深厚是好老师的立业之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育有情怀之人,先要有有情怀之师。回望过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一代代有情怀的仁人志士的坚守和赓续传承。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有情怀的人的奉献与付出。因此,师范院校要重视对人的情怀的培养。
首先要将时代精神融入情怀培养。任何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植根于时代的厚土之中。时代精神是情怀产生的“培养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要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培养人的全过程,使之具备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要将大学精神融入情怀培养。每一所大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在历史的交替更迭中积淀着属于自己所特有的精神,这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力量之源。如陕西师范大学“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就是这所学校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发展历史,融合学校的发展现实,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培养一代代西部教师怀抱教育强国志向,扎根西部,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西部教育的大旗。
灵魂高贵是好老师的立德之源
哈佛大学教授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对哈佛大学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道德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认为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正在逐渐迷失方向,背离了哈佛教育的灵魂,没有很好地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对于新时代的师范高校,一定要不忘育人初心、坚守师范主业,让师范教育真正回归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解放心灵上来,为所培育的人才“注入”高贵的灵魂,培养造就一批批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人。
为此,一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要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浩瀚文明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共和国70年来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激发学生爱人民、爱国、爱党的热情,使得学生始终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义利观,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是要加强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与根本准绳,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品行坚守。青年时期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十分关键的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尚志趣,自觉抵御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具备纯良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
三是要加强仁爱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思想的核心,一切教育方法的根本。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作为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一个示范、一次探讨、一次家访,可能就会促使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所以,好老师要有高贵的灵魂,要有大爱之心,应关爱每一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基于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理解,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把握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使命,西部师范院校要以“学识扎实、情怀深厚、灵魂高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各个课程模块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为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学识有情怀有灵魂的好老师,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游旭群,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09月1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