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新时代教师道德的伦理特征

发布日期:2022-10-27    点击:

王正平

教师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经师”与“人师”合一;更加注重维护教师和学生的正当个人利益,坚持教师个人、集体和社会整体教育利益和谐统一;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智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创新意识培养;更加注重弘扬教育仁爱与师生互爱精神,促进师生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更加注重调动教师道德主体积极性,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教育伦理道德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价值基础。教师道德的性质和面貌,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教育事业根本价值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而也对教师道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

与以往我国优秀师德传统比较,新时代的教师道德具有鲜明的伦理特征。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经师”与“人师”合一

我国教育历来把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良好德性。《礼记·文王世子》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和思想环境的变迁,学校教育受到“五唯”等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一度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一重要讲话,科学全面地概括了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社会职责。

从教师伦理的视域看,立德树人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要恪守道德底线,立高尚之德,并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践行人类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教师要重视自我的职业人格完善和专业发展,并积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现代教育事业根本目标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在教育和教学劳动过程中,全心全意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使他们德性高尚、人格健全、知识丰富、技能全面、身心健康、善于创新,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自觉成为真理、正义与美德的追求者,经济社会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谐文明社会的促进者,美好生活的享受者。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维护教师和学生的正当个人利益,坚持教师个人、集体和社会整体教育利益和谐统一

教育活动中的利益是教师道德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及家长自觉关心教育中的个人利益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新时代的教师道德只有高度重视和维护师生的正当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人格尊严,才能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体积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立德树人崇高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事业,应当始终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教育利益和谐统一。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明确反对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至上,要求广大教师自觉维护教育中的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教育利益,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心竭力。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智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创新意识培养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极度发达的时代,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利益。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把“智德”,即尚知爱智、追求新知、创新进取作为教师的重要职业美德。严谨治学,搞好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在自己专业上的道德责任。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知和专业上的进步,应当是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内在律令”。

新时代教师面对专业知识的“智德”,有一个鲜明的新要求,即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劳动中具有创新意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创新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价值理念。新时代的教师道德,要求广大教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才能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弘扬教育仁爱与师生互爱精神,促进师生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教育是仁而有爱的事业。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关爱学生是任何时代都必须倡导的教师的“元德”。特别是在当下存在学生经济条件差异明显、个体发展水平不均、人格自主性显著增强的情况下,更要倡导教师发扬教育仁爱精神。

教育仁爱要求教师做到,以教育之爱,关心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以德性之爱,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以智慧之爱,对学生严慈相济,促进全面发展;以仁慈之爱,关爱处于不利状况和条件下的学生;以生态大爱,师生共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在教育实践中,教育仁爱具有教学价值,对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促进作用。当下,我们不仅要倡导教师“爱生”,而且要倡导学生和家长“爱师”,实现师生互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为了实现人的最大潜力,爱只会在相同的水准上与爱相遇,爱在与爱的交往中而成为自己。这种以师生互爱为特征的教育友爱,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爱,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爱。唯有这样的互爱,才能使教育中的爱如源头活水,川流不息又催人上进,激励现实的道德光华。

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更加注重调动教师道德主体积极性,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在道德生活中面临着自我与他我、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等复杂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新的教师道德在群己伦理关系上,更加注重调动教师道德上的主体积极性和进取心。

首先,在教师个人与教师集体的关系上,要自觉克服利己主义倾向,培育集体和团队精神。教育家蔡元培曾经强调,教员之间应当“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开诚布公”“遵义相助”。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教师之间应当亲密无间,互相配合。教师要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努力建构公正平等、互相友爱的道德共同体。

其次,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师群体一直具有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这一最宝贵的品格。我们中华民族面对任何天灾人祸、艰难困苦,具有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民族伟力。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说:“我以我血荐轩辕。”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民族的进步和昌盛而奋斗,这是深入广大教师灵魂的执念。教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再其次,教师要有世界眼光,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加上自然灾害和连年疫情,我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我国广大人民教师作为塑造“民族魂”的知识精神群体,应当恪守道德理智,具有人类共同体精神,坚持理性爱国,反对各种盲目排外和极端民粹主义的错误思想与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我们要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不渝地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友爱、交流和互助,中国与世界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0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