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楷模 > 正文

学人榜样 教师楷模

发布日期:2019-09-23    点击:

——化学化工学院双少敏教授

双少敏,女,汉族,1965年10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三),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入选者,“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省高等学校学术带头和拔尖创新人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省教科文卫体十大杰出知识女性,兼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副主任委员以及亚太环糊精化学国际委员会委员等。

双少敏同志,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她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为人宽厚正直。坚持扎扎实实做事,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实践着一个学人的理想——教书育人,用学术服务社会,以道德思考人生。迄今为止,已在教育和科技战线辛勤耕耘了30年。她于199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培养博士研究生,分别送走了二十届硕士研究生和十六届博士研究生,走过了充满激情与喜悦、曲折与艰辛的追求之路并有所收获,培养出的学生有些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导师、有些已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些从海外学成归来被人才引进、也有一些在各自的岗位工作出色受到好评。

潜心研究 致力科研

传道、授业、解惑和对真理的探求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最本质的工作。双少敏教授以浓厚的研究兴趣为动力,以宽阔的视野和宽厚的学识,不懈追逐和跻身学术研究的前沿。从事的专业是分析化学,面对环境分析与生命分析等学科前沿挑战,带领分析化学团队以功能新材料(染料、纳米材料等)为平台,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分析传感检测新方法,应用于环境、生物、医药领域。以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学者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分析检测技术和山西实际相结合,发展了煤矿瓦斯检测新方法等,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的成果。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8项。2017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育人为先 诲人不倦

在学生们眼中,双少敏教授既是一位慈母,又是一位严父。慈母,因为她用温暖关怀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严父,因为她用严谨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业。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研究生兴趣爱好个性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分流培养已成为发展趋势。相应的培养模式有:本硕短期模式、专业硕士、硕博长期模式等。如何分流培养?她认为我们应根据每个培养模式的要求去制定规划,即使同一模式下,也应因人而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其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差异,分析其基础差异和培养潜力的差异,“以研究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她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经常告诫学生德为先,“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倡导“实实在在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的作风。做学问要真,求知识要新。注重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简称 “四会”即“会学”、“会做”、“会写”、“会说”,将这四会贯穿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厌其烦。

一、“会学”,强调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即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工处理,最终提出想法。研究生在具有专业知识和确立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重点在于用文献武装头脑,阅读文献初期为“扫盲”,从中文向英文文献过度,掌握新信息、新资料,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培养国际学术视野。提倡创新性地学习,以求异的精神怀疑权威,以批判的态度挑战权威,遇到受启发的文献要深入理解,解剖文献,质疑文献,进行比较和联想,大胆地进行学术探索,提出自己的想法。好文献要课题组及时共享,推出“每周要闻”,“每月要闻”的做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会充满激情和乐趣,会激发创造力。

二、“会做”,对理科学生而言,强调实验技能或实验设计和组装等环节,涉及知识的实践能力,有了想法就会采取相应的做法,只有想法没有做法是纸上谈兵。想法不当,也会导致失败,科研是允许失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原理上通得过,她还是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去尝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在具体的某个研究课题上,学生比导师更具权威,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不鼓励蛮干,因为后果将是财力、物力、精力的浪费!

三、“会写”,意味着是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能力,书面表达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研究生阶段涉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进行公开,则需要有更为准确和精练的表达方式,英文写作是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提到英文写作技巧的训练,除了文字表达能力还要逻辑性强。获得了研究结果才刚刚走向发表之路,从英文文字表述化学故事说起,经历过的学生会“苦不堪言”,从“粗品”到“精品”,从文章的框架、线索、逻辑、模块的组装、文字的推敲,少则5-6次多则十几次,从撰写方法技巧到文稿完善过程,培养了学生耐心与坚持,感悟初写时的枯燥乏味到投稿成功时的分外喜悦。实际上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老师的付出和学生成长的印迹,也是教学相长的很好实践。时刻提醒学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科学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要攀登高山,要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每每学生获得成功,双少敏教授总是报以由衷的高兴。

四、“会说”,指口头表达能力。口头交流比书面交流更直接,有时具有更大的启发性,更有利于交流的深入。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要学会用简练、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认真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和质疑,真正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这也是学术交流的特点。重点训练英文口头表达,曾尝试了多种方法,她曾给研究生开设Analytical biochemistry 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先让学生掌握了专业术语,而后逐渐用英语授课,课堂互动提问,采用诱导、启发、鼓励的方式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布置一个学术课题, 学生们搜集素材做成PPT, 用5-10分钟给大家用英语讲述;经常请来国外教授讲座和研讨,锻炼学生们用英语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开展定期的group meeting或seminor 进行研究工作汇报,尽可能用英语汇报,如果英语汇报有困难,可以做成英文PPT,用中英文讲述;派出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锻炼研究生的口头交流能力,使研究生在许多人面前能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研究交流和今后参加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她认为四会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指导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教育责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它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需要指导教师以培养研究生的能力为目的,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精心指导每一个环节,严格要求,培养出具有严谨科学的科研态度、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研究生。总之,双少敏教授认为研究生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对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合作交流 互利共赢

学科的发展和融合使双少敏教授认识到研究生培养不能满足“小作坊”,也不能坐井观天,要走出去,请进来。注重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她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定期到国外大学短期访问并应邀做学术报告,建立合作关系,为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2001年她完成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后,有意识与香港浸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十余年来陆续派出研究生、博士生赴香港开展科研合作约30余人次,对方称“山西帮”,但这个称号不是贬义而是善意的。因为每每派出学生前,总要叮嘱学生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我们课题组,代表山西大学。学生们时刻铭记,他们的勤奋、严谨、创新给浸会大学留下了好的印象。

有了香港合作交流的经验,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奠定了基础,学生培养国际化,老师先要走出去,双少敏先后作为高访学者去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大学,所到之处,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选派博士生宋金萍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合作研究,选派博士后乔杰赴西安大略大学合作研究,推荐学生粱文婷赴日本大阪大学获日本国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已圆满完成学业被山西大学人才引进,推荐学生赵煜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学系获全额资助读博士,他的优秀表现,使学生康建明同学又顺利推荐成功。韩国仁和大学推荐了研究生李颖慧和武力同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访问美国华盛顿大学期间,双少敏受邀访问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并做报告后,系主任Jharna Chaudhuri教授主动提出要让推荐研究生读博士事宜,当时她推荐研究生刘丽丽,而托福成绩差2分,最终被破例招收了。此外,也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澳大利亚的大学等建立合作交流且已派出交换学生数名。

国际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是以信任为基础,合作交流促进了科研创新力,提升了学科的水平和影响力。派出国际交流的学生人数目前累计达20余人。她不仅希望学生们“走出去”,同时也希望把国外教授与学生“请进来”。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超分子化学之父”的Jean-Marie Lehn教授来到了山西大学访问,访问期间也和双教授的课题组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大师面对面,这对于每一个醉心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也激发了课题组学生们的研究激情。频繁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为课题组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双少敏教授也招收到2名外籍学生读山西大学分析化学的博士生,他们来自也门和苏丹。

团队协作 力求创新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山西大学由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科研教学型大学迈进。双少敏教授带领的分析化学科研团队倡导“团结,严谨,求实,创新”。她认为在科学社会化的时代,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渺小,团队协作已经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主旋律。分析化学团队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分析的研究。现有7名教授、5名副教授,均具有海外访学背景。招收了外国博士生后,对于研究生的授课和学术讨论方式都面临新的挑战。研究生课程的授课老师由原来的中文授课转为双语授课,甚至全英文授课。定期的组会也由中文汇报转为双语或全英文汇报。无论团队的老师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是一种新的经历,大家都需要学习提高,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迈出了新的步伐。特别是英语口语,老师同学们由羞于开口或不善表达逐渐敢于开口,进行主动交流。团队的英语氛围浓厚了,表达意识增强了。带领团队老师们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带领博士研究生多次参加国内或国外召开的学术会议,有些学生曾做口头报告、有些学生做墙报展、有些学生曾获优秀墙报奖。走出去,同样也请进来。双少敏教授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学科同行来课题组交流指导。通过学术报告、座谈和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学术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培养了人才,提升了学科水平。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她带领分析化学团队的教师认真搞科研,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同时鼓励团队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生动的课堂,同时也强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教学引领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凝聚共识,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实现了纯理论研究向理论加应用研究的跨越,二是实现了单学科研究向交叉学科研究的跨越,三是实现了国内研究向国际研究的跨越。在国内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发光分析集体,研究工作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所在课题组被省教育厅评为创新团队。